生态和社会 生态和社会
以下是引用这篇文章的既定格式:
郑h .,王刚。2014。与当地人合作,实现生态修复:中国学者寻求双赢之路。生态和社会 19(3): 35。
http://dx.doi.org/10.5751/ES-06995-190335
的角度来看,一部分的特别功能生态学与社会的科学与实践“,

与当地人合作,实现生态修复:中国学者寻求双赢之路

Heran郑 1而且国盛王 2
1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中国法律学会

摘要

环境退化和贫困是相互关联的,这意味着保护和减贫必须同时进行。然而,找到一个成功的综合战略一直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我们描述了中国学者曹世雄的职业生涯,他坚持不懈地寻找和遵循双赢的道路,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生态恢复和长期利益。曹的故事说明,结合环境和经济视角的发展既能帮助人们摆脱贫困陷阱,又能恢复退化的环境。他的经验表明,当环境管理者找到可以通过发展绿色企业减轻或消除贫困的解决方案时,他们可以将其与环境恢复努力结合起来,产生长期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在本文中,我们分享曹文伟28年的经验,因为我们相信他的科学和实践精神,以及他的信念,即有必要直接与受环境项目影响的人一起工作,将激励其他学者和实践者取得类似的成功。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政策;贫困陷阱;科学哲学;社会经济发展

介绍

在自然资源管理的研究中,自然和人类耦合系统的复杂性越来越受到重视(Agrawal 2003, Berkes et al. 2003),特别是在生态恢复和保护项目的背景下(Liu et al. 2007, Cao 2011)。来自人类系统的正面或负面反馈直接决定了这些项目的成败。贫穷和环境退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造成一个恶性循环:贫穷导致环境退化,而环境退化又加深贫穷;这就是所谓的贫困陷阱(Cao et al. 2009一个).因此,考虑到受项目影响的人群,考虑到他们在项目过程中的需求,对于实现生态目标和社会进步都至关重要(Xu et al. 2005, Cao 2011)。既能保护环境又能获得经济收益的双赢项目并不容易实施,尽管它们是一个值得称赞的目标(Tallis et al. 2008)。寻找实现这些目标的最佳方法和实施策略已成为近年来激烈辩论的主题(Adams et al. 2004)。

从干旱的西北到潮湿的南方,曹世雄在中国生态最脆弱和经济最贫困的地区进行了28年的科学研究和操作实践,致力于寻找生态恢复的双赢之路。他的职业生涯表明,结合环境和经济观点并向受影响人口提供适当补偿的发展如何能够改善自然和社会,从而消除贫穷陷阱。他的故事揭示了生态学家的世界观,当与对人类社会和人类制度的深刻尊重相结合时,如何被用来寻找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的方法,并为其他研究人员和环境管理者提供了榜样。

从实践到假设

从相信到怀疑的旅程

曹世雄(图1)出生于1965年。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中国人一样,他在陕西省的一个农村长大,那里位于中国中北部的黄土高原上。在童年时期,曹文伟目睹了大规模的、雄心勃勃的砍伐森林和在山坡上种植粮食的项目,以及由此导致的土地退化加剧了贫困。这些事件深刻地塑造了他的世界观,指导了他的职业选择。1985年大学毕业后,曹文轩致力于兴子河流域项目,该项目由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资助。其目标是通过造林和生态工程,如土壤检查坝,恢复流域的生态。尽管该项目在结束时获得了中国农业部的奖励,曹文伟也获得了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奖励,因为他改进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播种技术,但没有机制来解决生态恢复对当地人民的影响,导致当地条件几乎没有改善。他逐渐认识到,不考虑经济条件的生态修复是无法根除环境问题的。

如果一个项目不能改善当地的条件,那些受影响的人可能会被迫回到过去的谋生方式,例如砍伐森林和在山坡上种植,特别是当一个项目的成功取决于政府补贴的可用性时,而这些补贴在项目结束时就会消失。在与穷人进行了数千次交谈后,曹开始怀疑贫困是由政府的错误选择造成的,比如过度依赖技术。在这一时期,他试图通过科教结合发展农村地区,推进水土保持产业化,努力使当地人民的需要与修复工程的需要相协调。然而,仍然不清楚如何建立能力,长期改善当地的生计和如何建立帮助人们摆脱贫困陷阱的模式。

开放的思想和清晰的解释

世界粮食计划署项目结束后,曹文伟在1994年至2002年期间以项目工程师的身份参加了延河流域水土保持项目,这为他日后的职业生涯提供了尝试新方法和实践的机会。该项目是世界银行资助的黄土高原项目的一部分,旨在恢复流域环境,优化土地利用和资源配置,减少水土流失,但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还强调改善当地人民的生计。在他的研究中,曹发现,可以直接增加收入的措施,如种植果园,梯田建设,种植薪炭林,建立灌溉土地,被当地居民广泛接受。然而,纯粹的生态措施,如播种和建设土壤检查坝,不能增加收入,可能只产生短期收益,没有被广泛接受,因为当地畜牧业薄弱,年降水量低,这使土壤检查坝无效。

曹在学校学到的传统农业工程方法往往难以适应复杂的自然背景,特别是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他试图发展一种农业模式,使山区的农业更加经济,同时还能保持水土。这项工作促成了改良的梯田、果园、草地,甚至道路的发展,这些都更好地适应了当地的环境条件,并被广泛接受。在此期间,全年粮食产量增长30%,纯收入增长250%。虽然这个项目得到了世界银行和中国政府的赞扬,但当项目结束时,曹国伟并不满意,并担心后续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为了了解生态恢复项目参与者的态度,曹在中国北部的陕西省组织了一项调查,以了解2000年中央政府启动的两项重大国家项目——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所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曹等人(2009b)发现,这些工程经常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计;由于补偿方案没有充分适应当地的需求,35%的农民、47%的牲畜放牧者和60%的森林工人认为他们的生计受到了项目的不利影响。此外,缺乏培养新技能的培训和缺乏替代就业形式,很可能一旦这些项目提供的资金结束,这些人中的许多人,也许是大多数人,将被迫回到他们原来的活动中生存(Cao et al. 2010)。

许多对生态修复项目有效性的评估完全依赖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科学家和管理人员的定性或短期评估,报告积极的结果符合他们的既得利益,而不是依靠精心控制的、长期的、基于实地的监测和定量研究来确保其努力的成功(Shi和Rao 2010)。中国目前的生态修复体系主要由中央政府实施,很少关注生态经济的发展,从而在修复项目结束后维持当地居民的生计。项目结束后,也没有后续行动来确保生态修复得到维护。政府所希望的项目往往对农民、伐木工、渔民和其他直接管理生态系统的人没有吸引力,特别是当项目结束时(Wunder et al. 2008, Cao 2011)。虽然延河工程提供了与当地民众互动和支持新产业发展的良好模式,但这种互动在较大的国家项目中是薄弱的,因为影响面积大,人均投资相对较低,很难建立和维持被项目淘汰的产业。

延河工程的经验证实,生态修复成功的关键是以人与环境和谐的方式发展农村经济,即走双赢之路。决策者必须制定资源计划,考虑到当地环境的独特特征和受计划影响的居民的需要;换句话说,在计划实施后,有必要通过明确的经济发展规划,如建立新的产业,来认识到农产品和其他自然资源的重要作用(Cao et al. 2009一个).此外,对利益相关方的教育以及当地基层居民与政策制定者之间持续的协商是找到双赢之路必不可少的。这条道路为实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提供了一个模式。

从假设到实践

2002年,曹开始与福建省西部的长汀县合作,实施新的生态修复工程,从蓝图阶段开始实践双赢战略(图2)。过去,长汀县由于降水多、气温温暖,植被覆盖。然而,半个世纪的过度砍伐和单一种植导致生物多样性和植被覆盖大幅下降,加剧了土壤侵蚀的频率和程度,并增加了洪水的严重程度,导致景观退化,使该县成为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图2,上)。长亭县虽然城市化水平低,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工业传统薄弱,但人口增长迅速。此外,自然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加剧了农村贫困的程度和强度,迫使居民从事低生产力的自给农业。农村家庭依靠薪柴和干草取暖、做饭和制备牲畜饲料,这极易受到环境变化和市场波动的影响。

为了减轻环境恶化和贫穷,政府在1985年改革了产权,将林地分配给个别农民。然而,贫困的农民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保护环境;相反,这些贫困农民更密集的收割导致了更严重的退化(Cao et al. 2009一个).从1985年到1995年,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100%以上。在包括长汀县在内的几个试验区,旧的规划被新的发展规划所取代。由于他丰富的经验,被邀请担任科学顾问,指导该项目。

在对当地家庭进行调查后,曹发现贫困和燃料短缺是山区最严重的问题。从延河工程的补偿机制中吸取教训后,他寻求类似的方法,以找到一个双赢的解决方案,既能改善人类福利,又能改善环境。他建议,新政策应集中注意改善经济条件,补贴应从只根据行动支付的办法改为根据发展经济能力支付的办法。此外,他强调,应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协商,以确保生态修复项目满足他们的需求。

有了这项新政策,政府鼓励建造产甲烷设施,并为这些设施服务的每一个家庭补偿这些设施,以使农民不再采伐木材作燃料。政府还通过补偿鼓励大量可以增加净收入的活动,如种植果树、使用有机肥料和畜牧业(Lu 2002, Cao等,2009)一个).值得注意的是,由补贴供资的基础设施将提供持续的收入并降低成本,即使政府补贴结束,这也大大增加了环境改善是可持续的可能性。

长期雇用当地居民而不造成重大损害的绿色企业是同时减轻贫困和实现生态恢复的必要条件。正如曹所建议的,地方政府将土地使用权分配给当地居民,并通过竞标的方式将土地转让给当地企业,以发展大型果园和畜牧业等绿色产业。地方政府鼓励将土地所有权转让给愿意种树、种草的当地居民和企业,除丘陵地带可种植果树的低洼荒地外,所有天然林一律禁止采伐。当地居民,特别是妇女,被绿色企业和当地政府雇佣,直接参与生态修复项目,如种植,并由曹等学者提出建议和指导。政府、当地居民、学者和绿色企业在生态修复项目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合作鼓励采用规避风险的方法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所有涉众都可以选择参与或不参与项目,这取决于他们所感知的利益。这是对以前以政府为导向的做法的一个重大改变,以前的做法经常强迫居民参加项目,而不考虑他们的利益。为了增加成功的可能性,曹每年都到该县视察,耐心地教授政府的官员、农民、学生和其他参与者理解和实践双赢战略(图3)。

此外,由于种植效果不佳,曹还花时间寻找最有效的植被恢复策略。他集中研究了生态系统的退化阈值,以及自然恢复的可能性和人工恢复的必要性之间的边界定义(Gao et al. 2011)。他认为传统的生态修复项目过度依赖人工恢复,如植树造林,因为结果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达不到预期(Cao et al. 2009 .)c).如果不能理解阈值的概念,不能解释恢复计划中阈值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在原本可以从干预措施中受益的领域放弃管理工作(Gao et al. 2011)。他的研究为指导人工恢复项目提供了系统的知识,并确定了各种能够提高该地区恢复项目效率和效果的植被恢复策略。当地政府现在对哪些地区需要人工修复、哪些地区可以得到保护以实现自然恢复有了更好的了解。曹在帮助长汀县发展一条双赢的道路,不仅是作为科学顾问,也是作为工程师(图1和图3)。为了对抗水土流失造成的自然灾害,如沟崩(图4,上),曹引入了环境工程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梯田技术(图4,下)。监测数据表明,新方法在作物产量和当地居民的经济效益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效益(Zhong et al. 2013)。

这一系列旨在改善当地居民经济条件和实现环境双赢的方法,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从1999年至2012年,由bb0供资的8194个产甲烷设施大大减轻了森林供应燃料的压力。土壤侵蚀面积减少了45.9%,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97.6%(图2,下)。超过142.6×10³的当地居民被政府或绿色企业雇佣从事生态修复工作,其中80%以上为女性。

这些成功的方法在国内外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当曹等人(2009一个)关于生态恢复的双赢之路及其在消除贫困陷阱中的作用的论文发表后,被1000生物学院项目选为2009年最重要的生物学论文之一。评委们指出,“这个来自中国长汀县的有趣案例研究为如何实现‘双赢’的结果提供了希望和指导,特别是在发展中地区。这是一个有潜力解决我们无疑是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宝贵例子”。http://f1000.com/prime/1161593).这表明,生态修复的双赢方式已经被中央政府所认识和重视。长亭模式在创新思维方面赢得了当之无愧的声誉。尽管当地居民的福利有所改善,保护目标也正在实现,但曹仍在继续监测社会经济的变化。正如他所指出的,国外的情况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如何维持这种模式的成功还不清楚。我们认为曹在取得这一成功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将几十年的个人经验整合到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中,帮助长亭县取得成功,并从过去的失败中恢复过来。

结论

通过采用创新的新方法从过去的失败中恢复过来,需要结合科学的严谨和与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合作的能力,以理解和解释生态恢复问题的真正复杂性。曹世雄开创性地让绿色企业、当地居民、政府和学者参与生态修复,为当地居民和环境取得了双赢,使人们更加认识到生态修复与减贫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利用所有利益相关方的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他28年的理论和实践,即实地研究表明,如果不考虑一个问题的生态和人的方面,成功的环境管理和生态恢复就不可能发生。新方法的重点是确保当地居民就业,从而确保基本利益,防止该地区重新陷入以前的贫困,并提供可持续的未来收入。基于现代管理技术的绿色企业发展比基于非正式商业技术的个人或家庭管理更能降低风险和不确定性。此外,这些方法还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因为妇女是种植园计划的主要参与者,并被新的绿色企业雇用。

曹文伟的创新方法是建立在科学严谨和对人类状况的关注的结合之上的,这一点从他渴望与从政府到农民的利益相关方合作就可以看出。我们相信,他的经历为其他研究人员和政府管理者提供了一个鼓舞人心的榜样。

对本文的回应

欢迎对本文进行回复。如果被接受发表,您的回复将被超链接到文章。要提交回复,请遵循此链接要阅读已接受的回复,请按此链接

致谢

我们感谢延河世界银行项目办公室和长汀市水土保持局的同事们对本文所述项目的长期协助。兴子河流域项目由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No. 3225)资助,延河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由世界银行(No. 3222CHA)资助。我们还要感谢加拿大Montréal网站的杰弗里·哈特(Geoffrey Hart)对撰写本文的帮助。

文献引用

亚当斯,W. M., R. Aveling, D. Brockington, B. Dickson, J. Elliott, J. Hutton, D. Roe, B. Vira,和W. Wolmer. 2004。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消除贫困。科学306(5699): 1146 - 1149。http://dx.doi.org/10.1126/science.1097920

Agrawal, a . 2003。公共资源池的可持续治理:环境、方法和政治。人类学年刊32:243 - 262。http://www.annualreviews.org/doi/abs/10.1146/annurev.anthro.32.061002.093112

贝尔克斯,J. Colding, C. Folke, 2003。引导社会生态系统:建立对复杂性和变化的适应能力.剑桥大学出版社,英国剑桥。http://dx.doi.org/10.1017/CBO9780511541957

曹,s . 2011。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成果、问题、综合与应用《环境科学与技术评论》41(4): 317 - 335。http://dx.doi.org/10.1080/10643380902800034

曹树明,陈磊,于晓。2009c.退耕还林工程对脆弱干旱半干旱农业区景观的影响——以陕北为例应用生态学杂志46(3): 536 - 543。http://dx.doi.org/10.1111/j.1365-2664.2008.01605.x

曹树明,王晓霞,陈磊,冯强。2010。中国西北地区天然林保护计划对当地居民生计的影响:受该计划影响的居民的认知。生态经济学69(7): 1454 - 1462。http://dx.doi.org/10.1016/j.ecolecon.2009.04.022

曹胜,徐春春,陈磊,王旭明。2009b.中国北部陕西省农民对退耕还林项目要求的土地利用变化的态度及其对该项目成功的影响。土地使用政策26(4): 1182 - 1194。http://dx.doi.org/10.1016/j.landusepol.2009.02.006

曹胜,钟斌,岳海辉,曾浩。2009一个.中国长汀县消除贫困陷阱的可持续环境恢复政策的制定与试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06(26): 10712 - 10716。http://dx.doi.org/10.1073/pnas.0900197106

钟斌,岳海波,吴斌,曹思。2011。土壤生产力不可逆损失的退化阈值:中国长期案例研究。应用生态学杂志48(5): 1145 - 1154。http://dx.doi.org/10.1111/j.1365-2664.2011.02011.x

刘,J, T. Dietz, S. R. Carpenter, M. Alberti, C. Folke, E. Moran, A. N. Pell, P. Deadman, T. Kratz, J. Lubchenco, E. Ostrom, Z.欧阳,W. Provencher, C. L. Redman, S. H. Schneider,和W. W. Taylor. 2007。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的复杂性。科学317(5844): 1513 - 1516。http://dx.doi.org/10.1126/science.1144004

陆,x 2002。探讨长汀县水土保持禁止采伐、植树造林的模式[标题]。福建省水土保持14(3): 29-31。

史勇,饶勇,2010。中国文化的研究。科学329(5996): 1128。http://dx.doi.org/10.1126/science.1196916

H.塔利斯,P. Kareiva, M. Marvier和A. Chang. 2008。一个支持实际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框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05(28): 9457 - 9464。http://dx.doi.org/10.1073/pnas.0705797105

文德尔,恩格尔,帕吉奥拉,2008。盘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服务项目支付的比较分析。生态经济学65(4): 834 - 852。http://dx.doi.org/10.1016/j.ecolecon.2008.03.010

徐建军,马东泰,傅玉玉,吕铮。2005。整合神圣知识保护: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与景观。生态和社会10(2): 7。(在线)网址://www.dpl-cld.com/vol10/iss2/art7

钟斌,彭生,张强,马宏,曹思。2013。运用生态经济学方法支持南方崩坏沟渠的修复。土地使用政策32:119 - 124。http://dx.doi.org/10.1016/j.landusepol.2012.10.005

记者的地址:
Heran郑
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
清华东路35号
海淀区
北京,100083
中国
zhengheran@foxmail.com
跳转到上
图1|Figure2|图3|装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