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和社会 生态和社会
学位回家>第17卷第4期38 >的艺术。
以下是引用本文的既定格式:
沈X.,谭J. 2012。生态保护,文化保护,和之间的桥梁:中国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山水保护中心之旅。生态和社会 17(4): 38。
http://dx.doi.org/10.5751/ES-05345-170438
的角度来看,是特别节目的一部分生态学与社会的科学与实践

生态保护、文化保护和桥梁:中国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山水保护中心之旅

小李沈 1而且嘉鑫谭 2
1史密森保护生物学研究所,国家动物公园,2瑞典隆德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

三江源地区位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环绕长江、黄河和湄公河的源头。这里还有30万藏族牧民。该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独特的文化和脆弱的生态系统,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快速退化。藏族传统文化为整个地区的环境保护提供了另类的知识和观点,但尚未得到中国政府的承认或采纳。从2007年开始,当地非政府环保组织山水保护中心发起了一项连接藏族社区与外界科学界、主流社会和决策者的行动,倡导将藏族传统习俗融入三江源地区的保护行动中。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通过山水保护中心与保护国际合作发起和推动的保护租界项目,在双方达成有明确管理方案和监测指标的保护协议后,将部分保护区土地移交给当地社区管理。2011年,保护租界项目的试点和示范成功地将社区保护模式纳入了州级保护政策。作为一个桥梁组织,山水保护中心发挥着文化翻译的作用,促进对中国西部藏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理解和欣赏。
关键词:保护特许经营;草原;传统生态知识;藏族传统实践;中国西部

介绍

中国是一个拥有全球重要生物多样性的国家。它也是一个以人类为主的景观,拥有同样令人难以置信的文化多样性的国家(Edward and Xu 2011)。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是生物物理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之间复杂的历史相互作用的一部分(Sajise 1995)。将当地居民及其需求纳入保护规划对于保持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的丰富度至关重要(Xu et al. 2005)。

三江源(意为三江源)地区坐落在广袤的青藏高原上(图1)。这个“亚洲水塔”包含了大陆上最大的三条河流——长江、黄河和湄公河的源头。这些河流每年提供600亿立方米的水在他们的范围内(Chen et al. 2007)。这些源头周围是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于2000年建立,面积为15.23万平方公里(李2007年)。三江源保护区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和潜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集中的保护区(QHNEWS 2006)。这里还为世界上最神秘的猫科动物雪豹(Uncia Uncia),以及其他濒危物种如野牦牛(Bos grunniens)、西藏野驴(《西藏野驴)及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i2012)(山水)。

三江源地区居民多为藏族人,信奉苯教和佛教相结合的藏传佛教。西藏人的世界观认为,人类是一种相互作用的生物,善待所有生物会为自己带来善业(Feng 2005, He 2005)。这些文化价值鼓励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图2)。藏人不仅仅把他们的牧场视为一种商品,而是广泛的精神景观的一部分(Williams 2002)。他们通过神山崇拜的实践有效地保护了大片区域(Shen et al. 2012)一个),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藏区普遍存在(图3)。然而,藏族传统文化在保护中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广泛认可。当地居民很少参与到政府关于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的决策中。

当地民间环保组织“山水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山水”)自2007年成立以来,一直在三江源地区开展保护工作。特别是,他们努力宣传在保护中融入当地藏族和藏族文化的重要性。山水基金会的创始成员曾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国际自然保护组织(CI)合作,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现在,山水创始人、北京大学教授卢植博士主动发起成立了这个地方环保组织,目的是聚焦基层,加强与当地社区的合作。山水的愿景是在保持中国自然风光和实现当地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在这里,我们描述了在山水保护行动计划中发现的三条桥梁路线。这反映了山水希望将藏族社区与外界社会联系起来,在三江源地区的保护行动中促进对藏族社区及其文化的认可和接纳。作为一个桥梁组织,山水为交流知识、建立信任、教育以及纵向和横向合作提供了一个舞台(Berkes 2009)。山水还在各级政府之间以及跨资源和知识系统之间发挥着催化剂和促进者的作用(Folke et al. 2005)。

三桥山水的养护路线

桥梁线路1:将当地藏族社区及其传统生态知识与科学界联系起来

当卢芝第一次来到藏区时,她受到了当地人与野生动物亲密关系的启发(图3)。藏区是中国仅存的可以看到动物漫游的地方之一,对人们来说很天真。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Cropper和Griffiths, 1994),只有当平均收入在发展过程中达到某个点时,环境退化才能停止。然而,卢植在藏区看到了一个例外,那里的人们非常重视他们土地上的山、水、树木和野生动物。陆智和其他中国学者(Xu et al. 2005)主张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宗教的基础上,认识到传统习俗的保护价值。了解藏族传统文化如何激励当地社区保护野生动物和环境一直是山水项目的一个关键目标,也是其在三江源地区保护项目的基础。将这些传统做法应用到坚实的方案设计中是在三江源地区实施良好的生态系统管理的关键一步。

山水与北京大学自然与社会研究中心合作,建立科学研究平台,了解重要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变化,以及它们与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关系(山水2012)。山水将不同背景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包括人类学家、生态学家、藏学家、省长、僧侣、村民和研究生,并鼓励他们之间广泛而密集的互动。多项研究(Shen et al. 2009, Shen et al. 2012一个, Shen等。2012b)展示了传统非正式制度的功能、藏区神山在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非正式制度相对于官方保护网络的保护效果。据估算,藏族人民通过非正式制度崇拜和保护的神山面积相当于甘孜藏族自治州所有自然保护区的面积(Shen et al. 2012)一个).藏族传统生态知识对于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具有深远的作用,其保护效果优于政府的保护(Shen et al. 2012)b).

三江源等藏区的另一项重大研究工作是生物多样性快速评估项目。它起源于2005年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组织的保护国际快速评估项目(Alonso et al. 2009)。国际保护组织(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确定的4个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国东南部山地、中亚山地、喜马拉雅东部山地和印度-缅甸山地)(Mittermeier et al. 2004)与藏区重叠,表明藏区既拥有高度的生物多样性,又面临着严重的生物多样性威胁。西藏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信息是稀缺和过时的。2007年,山水与北京大学自然与社会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了旨在探索和拯救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物多样性快速评估项目”。通过与来自中国不同机构的40多名科学家合作,在当地专家的协助下,山水生物在三江源和其他西藏地区的偏远地区进行了5次生物多样性评估(图4)。发现了30多种植物、啮鼠动物、两栖动物和昆虫新物种(山水2012)。未来三年将在三江源地区进行另外9次评估。

桥梁路线2:连接当地社区和决策者

在过去的几年里,山水成功地开展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政策倡议。通过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九三学社总统韩启德博士的联系,与中国最高领导人进行了直接沟通。九三学社是以科技领域的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政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密切合作、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政党(jss2012)。陆智参与九三协会,并因在北京大学的人脉关系与重要人士建立联系,使山水能够与国家讨论保护行动,并为三江源地区推荐保护方法。实施这一政策桥梁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以了解藏族传统生态知识如何促进保护,以及如何将其纳入官方自然保护区体系。此外,它还要求有能力开发出适合三江源地区的健全的保护模式,并创造性地将当地情况反映到中国。

桥梁路线3:连接当地社区和外部社会

受快速的社会经济变化的影响,藏族社区的年轻人变得缺乏安全感,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感到困惑。他们面临着“普通”还是“少数”的文化困境(Lin 2008)。为了增加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喜欢在以普通话为教学语言的学校学习,而不是在使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民族学校学习(Lin 2008)。如果我们相信西藏的传统能带来环境保护,那么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激发西藏青年对自己传统的自豪感(Shen et al. 2012)b).此外,西藏独特的宗教文化背景在外界看来可能是荒谬的,有时可能被认为是无知和迷信。由于缺乏了解,藏族的非正式制度和传统习俗可能不被主流社会所欣赏。

“山水”正在通过旅游、公众集会、出版介绍藏族社区及其文化和价值观的出版物等多种方式,促进当地社区与外界社会的互动。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成就是眼睛的社区项目。该项目向藏族村民提供摄像机,教他们如何拍摄视频,然后根据他们记录的故事拍摄电影。2011年4月,由三江源藏族群众制作的纪录片《马鞍》、《藏黄油》、《陶器》、《大自然的礼物》、《索ei的家与雪豹》、《牦牛粪》(图5)在北京六所高校放映。这些电影记录了自然和文化的无声变化(Tian 2011),促进了对西藏传统文化在变化的世界中的作用和适应的思考。他们也引起了公众对西藏文化及其与当地藏民保护行动的联系的关注。藏族传统知识为“看到”和理解环境问题提供了有用的视角。这些电影挑战了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西方科学镜头的公众。它们让人们意识到其他透镜确实存在,并意识到它们可能是合作和创新的关键(Felt 2008)。因此,他们提供了一个公共平台,以更好地促进当地藏民和外地人之间的“新关系”,从而产生了交流、信任和冒险创新解决方案的意愿。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山水在促进三江源地区藏族社区、科学界以外的群体、主流社会和决策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更好地管理生态系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在下一节中,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阐述这三条桥路在山水保护行动中的体现。

山水保护中心—保护租界案例研究

一个有强烈保护意愿的藏族村庄

厝池村(34.20-34.78N, 93.16-93.93E)位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土地面积2440平方公里。村庄的平均海拔为4600米。有301户,1039名村民。村民主要以牲畜为生。2010年全村共有牦牛7928头、绵羊9054头、山羊1349头、马173匹,牲畜总数为18504头,平均每户61头。2010年,一个家庭的平均收入为5890元人民币(935美元)。

在保护租界计划到来之前,村民们已经从事了多年的保护活动。措池村是20世纪60年代西藏移民建立的,当时的村民文化传统薄弱。他们猎取野牦牛和土拨鼠作为食物和皮毛。1985年和1993年的两次大雪灾极大地减少了牲畜数量,草原退化,改变了当地村民对环境的态度。他们开始关心环境的变化,以及他们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冉昌寺喇嘛也倡导村民放弃狩猎,保护野生动物和草原。佛教和藏族传统习俗得到加强。

当地村民积极参与保护的另一个原因是高原视角和长江上游组织两家非政府组织的社区教育。1998年,措池人、青藏高原第一个NGO(上扬子组织)的创始人扎西多杰回到措池,开始了以向村民宣传环保意识为重点的社区教育。这两个非政府组织还提供保健和教育服务。2001年,村里办学校资金不足,非政府组织帮助村里筹集了足够的资金。社区教育和支持起了作用。2002年,村长成立了一个由13名村民组成的反偷猎小组,以控制外地人的非法狩猎。与此同时,村民开始对选定的野生物种进行正式、定期的监测。2004年,村民成立了野牦牛之友组织,旨在保护野牦牛和其他野生动物(图6)。

透过保育特许经营,赋予本地社区权力

西藏地区的大多数自然保护区由于缺乏人员和资金支持而管理不善(Xie 2004)。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土地面积为15.23万平方公里,但只有13名工作人员,难以管理偌大的土地。与此同时,有强烈保护野生动物和环境愿望的当地社区没有权力阻止外来偷猎者。

2005年,国际保护组织在引入保护租界新模式时,基于对措池保护活动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责任的认识,选择措池作为试点。由2006年10月1日至2008年9月30日,CI资助了第一个为期两年的保育特许经营计划。2007年不久,一个集团从CI分支成立了山水保护中心。山水继续实施了第二项为期两年的保护租界计划,并于2010年开始与CI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合作,扩大三江源地区的保护模式。2006年,当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村长卡玛签署保护租界协议时,卡玛的热烈回应(下图)显示了村民对政府授权的保护权利的珍视。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我们村签订了协议,我感到非常兴奋。我们游牧民族以牲畜、牦牛、山羊和马为生。我们的生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草原。我们直接受益于草原的保护。我们很高兴我们的圣山受到法律保护。神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当我们能够保护和保持我们的家园,我们身份的源泉,我们感到安全。

三江源保护区通过协议,将措池村的管理权移交给村民。协议内容如下:1)授权措池村民保护他们传统居住的土地,包括他们的圣山(图7);2)措池村民负责巡逻、野生动物监测、环境教育等保护活动;3)由CI/山水提供村民能力建设,由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局每年提供2万元(3170美元)的保护活动奖励。作为履行管理职责的交换,村民们得到了卫星电话(Cuochi唯一的通讯方式)、医疗保健和保护他们的房子不受棕熊(熊属arctos)当它们迁移到夏季牧场时,会在冬季牧场攻击。

该项目包括几个关键阶段,包括可行性研究、签署保护合同、向当地社区转让法律管理权、执行合同以及最终的项目评估(Foggin 2011)。厝池村民有效地履行了委托给他们的职责(图8)。即使在两个保护租界项目的间歇期,从2008年底到2010年初,村民们仍在继续进行保护活动。2006 - 2010年,建立了13个野生动物保护区、2个水源保护区、3个禁牧区;2)制止了5起违法事件(偷猎4起,非法采矿1起);3) 5户家庭自愿在5个野生动物核心区和3个迁徙走廊放弃放牧(详情见下文);4)进行野生动物和物候/气候监测(即雪线变化、植物区系物种开花时间);5)在年度文化节中增加环境教育;6)制定了将保护融入村庄日常活动的村庄民俗规范。

山水科学家刘燕林介绍了5户野生牦牛保育户的安置情况(成果3),以及在给予当地社区充分的野生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自主权的情况下,当地社区如何自主决策和调整自己的活动,以实现保护目标。

在措池南部,有一小群野生牦牛生活在一个叫科火白的地方。2005年群落监测共观察到55头野牦牛。居住在该地区的5户牧民担心,放牧牲畜可能会使草原退化,因为他们很少见到野牦牛。他们来到野牦牛之友组织,表达了他们的担忧,并讨论了如何把这些动物带回科火白。2006年,这五户人家决定带着牲畜搬离该地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在对野生动物的监测中,村民们发现野牦牛已经完全抛弃了这个地区。他们认为,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在当地人搬走后,偷猎者进入了该地区,在例行巡逻中遇到了几次偷猎者。此外,村民们发现,没有牲畜放牧和干扰,草地变得更老更硬,他们认为这可能是另一个原因。在与野牦牛之友组织协商后,5户人家中的3户于2012年搬回了科火白。

从威胁到盟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三江源地区的草原经历了快速退化。超过一半的牧场是中度到重度退化(Wang et al. 2001)。水土流失面积约占该地区总面积的26.5% (Wang et al. 2001)。河流干涸的天数在增加(Lu 2007)。近50年来,平均年径流量减少了20%以上(青海省政府2005年)。环境恶化给当地藏族人的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了经济损失。由于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原因,三江源地区的保护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

2005年,政府启动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与恢复计划,以遏制三江源地区草地的快速退化。该计划的一个行动被称为“生态移民”,通过提供住房和补偿,将三江源保护区的人们转移到新建的城镇,以恢复退化的草原。这个项目在规模和范围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到2010年,共投入15亿元人民币(约2.3亿美元)安置10万名当地牧民。以措池为例,2006年至2011年,有43户农户与政府签订了10年协议,卖掉牲畜,移居格尔木市。每户人家都有80平米的房子和每年8000元(1270美元)的低保。迁移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生态目标一直存在争议。对该计划的批评之一是其意想不到的社会影响。从传统的田园生活到城市生活的巨大变化改变了社区结构,有时导致高失业率,失去希望和文化(Foggin和Torrance-Foggin 2011)。

生态迁移计划的基本假设是,当地社区的活动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地人被视为对环境保护的威胁。把人们迁出保护区是一种简单粗暴的策略,在全世界都有先例。然而,在这片高草原上生活了几个世纪的历史表明,当地社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适应和生存在非常恶劣和脆弱的环境。他们的传统生态知识和实践应该得到尊重。措池村保护租界表明,当被纳入正式的保护网络后,当地社区可以成为实现当地和区域保护目标的绝佳盟友。

藏区保护租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当地社区保护权利的延续。根据山水的经验,负责保护的自然保护区和地方政府,以及有着深厚土地和生命保护文化的当地社区,有着共同的利益,在适当的促进下可以达成保护协议。有了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承诺,并有足够的时间来发展信任和理解,就有可能发展协作管理(Foggin and Torrance-Foggin 2011)。在措池村的鼓舞下,几个邻近的村庄成立了自己的保护协会。继措池的成功之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计划在整个保护区推广这种新的保护模式。目前,保护区已经与其他三个藏族村庄签订了保护租界协议;一处由山水辅助开发,两处由保护区自主开发。

行动中的保护

自2007年以来,韩启德博士一直是推动三江源保护与山水的关键人物。2010年,韩启德和有关部委官员到三江源地区考察。2011年4月,在一个为期两天的论坛上,三江源的新希望,由九三学社、青海省委、玉树州人民政府、北京大学自然与社会研究中心、山水保护中心在北京大学举办。出席论坛的有青海省和青海省的省长、学者、环保人士以及三江源地区的村民代表。与会者回顾了三江源地区的保护问题和政府保护工作,分享了保护租界计划的经验和教训,并讨论了该地区可能的保护模式。它传递出的信息是,保护租界的方法是相对经济有效的,可以作为一种调整传统制度的方式,以补充西藏地区的官方保护网络。论坛结束后,2011年6月,山水出版社以九三学会的名义向国家领导人致函,建议政府认可藏族传统文化在保护方面的贡献,鼓励和购买当地社区通过保护租界提供的保护服务,作为三江源地区新的保护方式。

2011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地区国家生态保护总体综合试验方案》,遏制三江源地区生态功能退化,探索建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声明中有两点值得注意:
  1. 建立规范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创新生态保护制度机制。建立生态管理和生态保护公益性岗位,发挥农牧民在生态保护中的主体作用。
  2. 鼓励和引导个人、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三江源生态保护慈善事业。
这是国家第一次在保护政策中强调藏族社区和社会部门在三江源地区保护中的重要作用。这是一个积极的信息,显示了该州对保护合作管理的兴趣和动力的增加。我们认为,在三江源地区向以社区为基础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过渡的过程中,山水通过其积极创新和示范的保护模式,以及将西藏社区与政府连接起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按

自2007年成立以来,山水一直致力于探索三江源地区的社区保护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基层发起的制度创新对这一以社区为基础的做法的实施发挥了关键作用。就措茨村而言,保护租界是制度创新的有力体现,是社区有效管理保护区的关键作用。这个合作项目反过来加强了沟通和信任,增加了当地藏民对环境保护的承诺,也增加了政府对这种环境保护模式的认识。保护特许是将当地社区纳入保护区管理的一种方式(CI 2012),有助于提高效率,同时降低成本。

在这一复杂的制度变迁过程中,山水的经验表明,一个发挥桥梁作用的组织对促进制度实验至关重要。山水为当地村民、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决策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创造了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互动的机会,并为纵向和横向合作提供了舞台。最重要的是,山水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种理念,尊重当地人民,重视他们的传统做法。此外,山水的桥梁作用及其领导作用是使管理系统能够处理知识问题的关键因素(Berkes 2009),特别是在藏族传统生态知识基于不同于西方科学的认识论和世界观(受藏传佛教当地信仰体系的影响)的背景下。

然而,将藏族传统生态知识与西方科学相结合进行保护是一项挑战。将这一点与max - nef(2005)关于东西方文化两分法的主张联系起来,我们认为,一些决策者和科学家认为藏族传统习俗是神秘的,有时是非理性的,很少像科学生态知识那样有效和称职。换句话说,他们不相信当地的知识。为了让决策者了解藏族传统生态知识,山水扮演着文化翻译的角色。正如Yang(2010)所指出的,文化翻译已经成为中国ngo环保行动的一个新特征。这一特点需要相当大的努力,首先要理解当地语境中的源语言和文化,然后创造性地将当地情况反映到国家。对于山水来说,这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当地村民互动,深入研究藏族传统文化是如何推动当地社区强大的保护伦理的。下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步骤是将这些“源语言”翻译给政策制定者。与九三学会的合作为山水创造了一个机会,开启对话,并向中国政府最高领导层提交保护建议。

结论

我们倡导以社区为基础,将藏族传统习俗纳入三江源地区的官方保护网络。藏族传统生态保护知识的接受程度有限,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为了进一步参与生态系统管理,迫切需要培育传统的协同管理系统。这反过来将保护、恢复和提高关键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多样性和恢复力(Thornton 2012),并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之间的平衡。因此,三江源地区山水发起的保护租界项目表明,我们有机会通过与当地社区携手合作来维护人类福祉。加强对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与文化保护关系的认识,将有助于促进三江源地区未来的生态系统管理和文化保护。这是因为,如果不认识到当地藏族及其传统习俗和文化是保护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不可能实现成功的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类型的资源管理本质上都是要找到一种方法,在实现可持续管理的同时,保护甚至提高那些收获和使用资源的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Felt 2008)。

对本文的回应

欢迎对本文作出回应。如果被接受发表,您的回复将被超链接到文章。要提交响应,请点击此链接要阅读已经接受的回复,请点击此链接





致谢

感谢吕智、孙珊、刘燕林、宋瑞玲、朱莹莹等人提供的山水保护中心及其在三江源地区的项目信息,对撰写本文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感谢Byron Weckworth对本文英文写作的极大帮助。我们注意到两位作者对这篇文章的贡献是相同的。


文献引用

阿隆索,L. E.刘s . Shen X.和J. McCullough。2009.四川省甘孜州西南热点山区3个遗址的快速生物评价(RAP生物评估通报52)。保护国际,阿灵顿,弗吉尼亚州,美国。

伯克,f . 2009。共同管理的演变:知识生成的作用,连接组织和社会学习。环境管理杂志90: 1692 - 1702。http://dx.doi.org/10.1016/j.jenvman.2008.12.001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12.规则。(在线)网址:http://www.93.gov.cn/contact/index.shtml

陈国强,李晓强,郭晓强。2007。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青海人民出版社,青海。

保护国际(CI)。2011.中国青藏高原自然保护管理项目。(在线)的URL: http://www.conservation.org/global/csp/Documents/CSP_SNNR_FS_FINAL.pdf

M. Cropper和C. Griffiths, 1994。人口增长与环境质量的相互作用。美国经济评论84:250-254。

Edward G. R.和Xu J. 2011。打造“中国特色环保”。生物保护144: 1347 - 1355。http://dx.doi.org/10.1016/j.biocon.2011.03.006

感觉,l . 2008。这一切都取决于镜头,B 'y:在不断扩大的鳍鱼养殖业中,当地的生态知识和制度科学。167 - 190页K. Culver和D. Castle,编辑。水产养殖、创新和社会转型.国际环境、农业和食品伦理图书馆,施普林格科学和商业媒体。http://dx.doi.org/10.1007/978-1-4020-8835-3_11

冯,z . 2005。藏传佛教的保护视角。83 - 89页编辑马建中、陈杰。西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云南。

福金,j.m. 2011。青藏高原地方社区与保护:三江源地区协同管理的两个案例研究页50 - 60 “青藏高原地区生态保护的人类维度”国际学术研讨会演讲选录.中国青海。

j·M·福金和M·e·托伦斯·福金。2011.如何为流动的藏族牧民提供社会服务和环境服务?来自中国青海省的合作案例。畜牧:研究、政策与实践1:1, 21http://dx.doi.org/10.1186/2041-7136-1-21

Folke, C., T. Hahn, P. Olsson和J. Norberg, 2005。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治理。环境与资源年度回顾30: 441 - 473。http://dx.doi.org/10.1146/annurev.energy.30.050504.144511

他J. H. 2005。西藏苯教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68 - 72页编辑马建中、陈杰。西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云南。

李,Y。,2007年。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青海人民出版社,中国西宁

林,Y。,2008。中国的文化排斥:国家教育、社会流动与文化差异。劳特利奇,纽约,美国。

陆,B。,2007。长江正面临干旱的威胁。http://news.163.com/07/1116/09/3TDMJLTN00011SM92.html(在中国)。

马克斯-尼夫,硕士,2005年。transdisciplinarity的基础。生态经济学53: 5-16。http://dx.doi.org/10.1016/j.ecolecon.2005.01.014

Mittermeier, r.a., p.r. Gil, M. Hoffmann, J. Pilgrim, T. Brooks, C. G. Mittermeier, J. Lamoreux和G. A. B. da Fonseca 2004。热点回顾.墨西哥CEMEX。

南文彦2001。藏区的禁忌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西北少数民族研究3,在21。

青海省人民政府。2005。75亿保护三江源地区。http://epaper.tibet3.com/qhrb/html/2009-03/20 / node_11.htm(在中国)。

青海新闻(QHNEWS)。2006.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四个显著特征。(在线)网址:http://www.qhnews.com/sjy/system/2006/09/29/000005511.shtml

Sajise,体育,1995。生物多样性与方法:综合。277 - 281页编辑S. J. Pei和P. E. Sajise生物多样性区域研究:概念、框架。云南大学出版社,昆明。

山水保护中心。2012.三江源【在线】URL:http://www.shanshui.org/Landscape/Project/buss/

沈旭林,李淑贞,田芳,陆志。2007。中国西部生态保护的新途径。193 - 215页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编。中国环境与发展回顾卷。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

沈晓明,陆振宇,李善,陈宁。2012一个.了解传统管理制度及其在现代保护中的作用。生态和社会17(2): 13。http://dx.doi.org/10.5751/ES-04785-170213

沈晓东,李思思,陈宁,李思思,李伟杰,卢振宇。2012b.科学会取代传统吗?西藏传统文化与中国西南地区地方鸟类多样性的关系生物保护145: 160 - 170。http://dx.doi.org/10.1016/j.biocon.2011.10.027

桑顿,t.f.和舍尔,2012。地方和传统知识与科学在海洋环境中的协作参与:综述。生态和社会17(3): 8。http://dx.doi.org/10.5751/ES-04714-170308

田,2011 z。藏族人民讲述的故事。南方日报,2011-05-10,p.B16。(中文)

王振明,宋克松,胡丽娟。2010。中国规模最大的生态移民在三江源地区。人类环境杂志39(5 - 6): 443 - 446。

威廉姆斯博士2002年。《长城之外:中国内蒙古草原的环境、认同与发展.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出版社。

谢,y 2004。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述评。页面33-51谢勇,王s, S. Peter,编辑。中国的保护区.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中国

徐军,马东涛,扎西,傅玉华,陆振宇,梅利克。2005。整合神圣知识进行保护:中国西南的文化与景观。生态和社会10(2): 7。(在线)网址://www.dpl-cld.com/vol10/iss2/art7

杨,g . 2010。公民环境保护论.119 - 139页Y.-T。编辑Hsing和C. K. Lee。改造中国社会:新的社会行动主义。劳特利奇,伦敦,英国。

记者的地址:
小李沈
保育生物学研究所
国家动物公园,
1500年重新安装Rd。
前皇家,弗吉尼亚州
22630年,美国
xlshen.pku@gmail.com
跳转到上
图1|Figure2|图3|装具|Figure5|Figure6|Figure7|Figure8